2009-12-03

愛爾蘭人跳得,不是踢踏舞 Part 2(End)

火焰之舞 vs. 大河之舞

"火焰之舞"又要來台灣了。宣傳用語一樣還是標榜──踢踏舞。搜尋了一下"邁可弗萊利",出現了「踢踏舞舞王」、「愛爾蘭踢踏舞王」、「邁可弗萊利『踢踏』舞春風」,甚至有人認為是邁可弗萊利帶動了愛爾蘭舞狂潮。然而,上英文維基查Michael Flatley,就會在Occupation項目下最先看到──Step Dancer。邁可弗萊利之所以會有"舞王"的稱號,主要是他創下了一秒鐘擊踏35下的金氏世界記錄(現已由每秒40下刷新記錄)。

邁可弗萊利是愛爾蘭裔美人,11歲開始學習傳統愛爾蘭舞蹈,1969年成為以非歐洲住民身份,奪得全愛爾蘭舞蹈比賽(All-Ireland World Championship for Irish dance)世界冠軍的第一人。自從18世紀末19世紀初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以來,世界各地陸續成立愛爾蘭舞蹈學校,並舉行各種等級的愛爾蘭舞蹈比賽,習舞者取得何種等級資格,相對才可以穿著何種樣式的傳統服飾,皆有一定規則可循。稱邁可為"舞王"沒有意見,但要說邁可帶動愛爾蘭舞風潮,難免有些過譽了。

要說讓全世界風靡傳統愛爾蘭舞蹈的,仍然是"大河之舞",而邁可也確為"大河之舞"的第一代男主角;第一代女主角為Jean Butler。就在"大河之舞"要登上世界舞台之際──紐約無線電城音樂廳,邁可和"大河之舞"不知何故分道揚鑣,另創"Lord of Dance"舞劇,繼之則為"火焰之舞"。

綜觀"火焰之舞"與"大河之舞",兩者主要差異即在於,"火焰之舞"可視之為純粹商業的金光大秀,"大河之舞"則較具文化藝術氣息。"火焰之舞"為改良式的愛爾蘭舞蹈秀,"大河之舞"則是秉持傳統的舞蹈表演。一個較為大眾、通俗,一個較為典雅、脫俗。

附帶一提的是,"大河之舞"第一代女主角,和第二代男主角Colin Dunne,後來也離開了"大河之舞"。以愛爾蘭傳統愛情故事"Diarmund and Grania"為架構,於1999另創"Dancing on Dangerous Ground"舞劇,並於2000年登上紐約無線電城音樂廳舞台。可惜的是,"Dancing on Dangerous Ground"後繼無力,愛爾蘭舞迷們恐怕只有透過DVD才能一睹兩位主角的風采了。

結語
翻查一般英漢字典,Tap Dance譯成中文即為「踢踏舞」。什麼是踢踏舞?一般印象可能皆來自,1950/60年代的好萊塢歌舞片。因此,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踢踏舞跳起來大概就是那個樣。雙手擺啊擺的,腳底下踢哩踏啦的不斷發出聲響;大多為鐵片觸擊地面的聲響。

一般大眾先有了這樣的概念,當看到「Riverdance」中許多時候,也是運用舞鞋觸擊地面發出聲響,又得知是來自愛爾蘭的表演團體,自然就直接稱為『愛爾蘭踢踏舞』了。但,愛爾蘭人跳得,不是一般觀念中的踢踏舞。這一點,由還原舞蹈的英文名稱可看出區別。其次,從兩種舞蹈觸擊地面發出的聲響,也可聽出不同;這並不需要多好的音響就能分辨得出來。踢踏舞的觸擊聲中帶有鐵片的聲音;愛爾蘭舞的硬鞋為木底舞鞋,發出得是結實的木底觸擊聲。

如果,一定要堅持愛爾蘭的Step/Set Dance翻成「踢踏舞」沒什麼不對,至少不能否認「踢踏舞」這一譯名將存在歧義的混淆。因為,Tap Dance和Step/Set Dance實則指涉的是兩種不同形式的舞蹈。而綜觀形形色色的『愛爾蘭踢踏舞』表演,也並非全部皆是從頭到尾演出硬鞋舞碼,其中一定也少不了穿插些軟鞋舞蹈的演出。因之,也不宜用『愛爾蘭踢踏舞』來泛稱這一類型的表演,畢竟節目中有些段落是發不出「踢」「踏」聲的。

從AV發燒圈慢慢擴大到藝術經紀公司乃至媒體,「Riverdance」跳響了『愛爾蘭踢踏舞』的名聲。但是從唱片公司,藝術經紀公司,乃至媒體的怠惰,十多年過去了,愛爾蘭傳統舞蹈仍沒能正名。讓人不禁想大喊──愛爾蘭人跳得,不是踢踏舞!

Dancing on Dangerous Ground的DVD部分段落具有多(2)角度畫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