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30

景深的迷思 補充說明

寫這一篇 景深的迷思 的用意,並不是反對景深(淺景深),而是不同意對於淺景深的盲目崇拜,不論是攝影(相片)或攝錄(影片)。

前一篇已經說明,35mm film的模糊圈,相對來說大於一般電子攝影機的模糊圈。因此,電影比較容易拍出淺景深的畫面。這淺景深的畫面,有些是基於攝影器材特性自然形成,有些則可能是經過設計故意營造的。為什麼要設計?為什麼要故意營造?無非是為了說故事。故事才是目的,淺景深只是工具。我相信,如果無法取得淺景深較佳的工具,經過巧思一樣可以說好故事,這不也是台灣一直以來強調的創意嗎?

這裡的迷思,就是指盲目的崇拜淺景深,最終淺景深成了目的,為淺景深而淺景深。人類藝術的發展過程中,繪畫占了很大的一個區塊,刻意像相片那樣強調淺景深的繪畫,不多吧!

攝影可以利用它的淺景深特點來創作,但淺景深並不是攝影的全部。更何況電影(或說影片)又是另一種性質獨特的創作。淺景深只是這種性質獨特的創作中,攝影(cinematography或videography )這一部分的其中之一的特性而已。

另外補充說明一點。電影的放映特性,也會額外加深了不當的淺景深印象。當35mm拷貝上的影像,經由放映機投射到銀幕上,觀者從銀幕上的看到的,是被光學放大了很高倍數的影像,模糊圈的特性會更被凸顯出來。銀幕上的影像清晰(銳利)度,相較於拷貝上的影像已大幅降低,如果再加上淺景深,其視覺上的感受又會更強烈。這也是常常被誤以為的「電影味」(film look)。實則拷貝本身的影像不是這樣的,反而是和電子攝影影像般的清晰(銳利)、凝聚。這也是電影攝影特別重視對焦(焦距)的主因,只要一點點的焦距誤差,對焦景物投攝到銀幕上的影像,就是模糊的了。

2010-06-29

景深的迷思

進來由於數位單眼相機增加HD影片拍攝記錄功能,使得市場掀起一股所謂的HDSLR熱。許多拍攝場合都看到了,數位單眼相機取代低價位(手持型)的專業攝錄機,成為"攝錄機"。甚至興起了一股,用HDSLR拍電影的熱潮。

市場上會有這般迴響的原因之一在於,一般認為"HDSLR的景深"性能,勝過一般手持型專業攝錄機太多。HDSLR可以攝錄出極佳的淺景深畫面,而一般手持型攝錄機卻不容易做到這一點。實則,這反映的是一種景深的迷思。

景深(depth of field)是攝影中,一個很普遍也很重要的特性。簡單說來,景深就是人類所處的三度空間景物,被記錄到二度空間的相片/影片上,呈現出來的前景、中景、遠景的影像效果。這前/中/遠景,可以是影像(輪廓線條)都是清晰銳利的,也可以是某一層(某一距離)的影像(輪廓線條)清晰銳利而其餘層別是模糊的。

為什麼會有「景深」?主要關鍵在於模糊圈(circle of confusion)──對焦所在的景物其影像會是最銳利的(點對點),對焦物距前後的景物其影像則為不同程度的模糊(點變為不同大小的模糊圈)。其次才是利用光圈,改變光線通過鏡頭時的折射角度而改變模糊圈的大小;光圈越大模糊圈越大(擴散)。而焦距的長短、物距的遠近同樣也會改變模糊圈的大小,形成不同的景深變化。

此外,感光面積的大小,也會影響模糊圈的大小。依據英文維基Circle of Confusion一項說明,不同感光面積可容許的模糊圈直徑,有其一定的規範。感光面積越大,可容許的模糊圈直徑越大,淺景深表現能力越好。再依據「現代照相機的原理與使用」(錢元凱著 浙江攝影出版社)一書所列的範例,2/3吋感光元件的f/4景深,相當於傳統135相機的f/16景深;自己換算1/3吋的結果為,1/3吋感光元件的f/4景深,相當於傳統135相機的f/28景深。

從上述這些學理,可以看出「景深」問題是相機或攝錄機存在的"先天"的特性。現在再回過頭來看看,「景深」是人類視覺的特性嗎?

先從學理面來看,相機/攝錄機的成像原理是仿傚人眼的構造,如果模糊圈的理論也適用於人眼,試想人眼的"感光面積"有多大?換言之,人眼的淺景深表現能力是極差的。再想想日常生活中的視覺經驗,又有多少時候是"相片般的淺景深"?

Hi-End音響所追求的,是重現人耳現場聆聽的現場感。攝影比賽不能後製,不也就是在追求真嗎?但,是什麼樣的真?是如同人眼所見般的傳真?或者只是重現相機特性(不及人眼千百倍)記錄的"真"?如果是追求人眼所見般的傳真,那麼淺景深就不是人類經常有的視覺經驗。那,又為什麼需要淺景深呢?

這就要從相片和影片的差異來看。相片是各自獨立的一個故事,沒有前後文,沒有鋪陳。如果想要讓觀賞者正確的接收到創作者的訊息,或許透過淺景深是最直接而明白的敍事手法。新聞相片中,就極為常見淺景深的呈現手法,因為它要在第一時間讓讀者掌握到故事的重點在哪裡。

影片或說電影呢?其實是可以透過鋪陳,透過一個個鏡頭的設計/串聯,讓觀者亦步亦趨掌握住故事發展的重點的。而仔細想想看過的電影,會有景深的運用,但少有如相片般那樣的極淺景深的畫面吧!

那為什麼又會有追求影片的淺景深現象呢?其實還是在於對電影的一種妄自菲薄的偶像崇拜。這種崇拜情結,來自於用電子(數位)攝影機拍攝電影。電子攝影機的感光片,目前最大2/3吋;35mm電影則為24.89 x 18.67mm。從前述可知35mm的淺景深效果一定優於2/3吋,這是兩者先天的差異。但不明究理的情況下,就容易陷入"電影的"偶像崇拜中。再加上電子攝影機實是出身自電視(或video),"電影情節"就更加嚴重了。

景深迷思,嚴格說來應該是淺景深迷思,其實只是"電影情節"作祟。關鍵還是在於說故事的功力,而不是器材的先天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