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09

標準與一致性 Part 1

電影界有所謂美商八大。是哪八大,並不重要;隨著時間演變,「八大」已經走進歷史。之所以會是「大」主要是垂直壟斷了電影的製作(production)、發行(distribution),與映演(exhibition)。1948年美國最高法院判決,以派拉蒙(Paramount)為代表的五大片廠(二十世紀福斯、華納兄弟、米高海、RKO雷電華),違反反托拉斯法,必須停止經營其所屬戲院。這就是著名的"派拉蒙判決"。

戲院「民營」,又逢隨後的寬銀幕電影與音響系統變革風起雲湧,電影放映的品質漸形參差不齊。1980年代,喬治盧卡斯為保障觀影人欣賞到的影音呈現品質,如同製片團隊所欲呈現的品質,推出"THX"標準。期望能透過標準的規範,讓戲院業者有所依循,進而確保製片團隊的創作意涵能正確地傳達給觀影人。家庭劇院興起,THX也由戲院專業進入家用消費領域,除了硬體器材的認證,還製定了軟體(預錄媒體)的製作流程規範與認證。從VHS、LD到DVD,皆可看到" THX "的認證標誌出現在包裝封面上(藍光常未發THX影片)。

部分THX證認的DVD中,包含了" THX Optimizer"的影音參考(標準)訊號。目的就是讓使用者能依此調校(calibrate)影音播放器材,確保觀賞/聆聽的影音呈現在一定的品質之上,進而正確體驗到創作團隊所欲呈現的聲光效果。然而在" THX Optimizer"出現之前,市場上另有"Video Essential"這樣的商品,同樣在協助使用者調校影音器材,確保觀賞品質。

經由THX Optimizer調校系統,影片才能忠實呈現

有了標準,才能進行有意義的調校。有了標準的調校,才能達成一致性。換言之,正確調校後,顯示器材所重現的畫面,才會是最接近原始製作畫面、失真最低的畫面。先前提到過,大陸劇在台灣電視播出或是DVD的畫面,常常有暗部過暗的現象,很可能就是在系統轉換或轉帶時,忽略了訊號校準、一致性所致。

Video Essential是調校影音系統不可或缺的工具

「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同樣地,任何電視只需花些心思正確調校,都會有「耳目一新」的感受。原因在於,真正讓人感受到畫面真實感的關鍵,是正確的亮度、對比、色彩,而不是解析度。傳統135相機的相片解析度一定優於電視,但是曝光不足或曝光過度的相片,往往影像平面而色彩平淡,不會給人「如親眼所見」的感覺。


電視機一般都有亮度(brightness)、對比(contrast)、色濃度(chroma, saturation),和色相(hue, phase, tint)這四項基本調整項目。但是調整的依據是什麼?只憑主觀的感受調整是不夠的,還需要客觀的標準參考,才能達成有意義的調校。"Video Essential"收錄了許多標準參考訊號(測試圖形),目的就是提供電視/音響系統標準參考訊號,讓使用者進行標準(正確)的調校。


如果單以調整電視來看,一般最常用到的就是"彩色條形圖"(color bar, 經濟部標準檢局──"地面數位電視接收機基本技術規範草案"用語)。配合適當的工具,單以"彩色條形圖"即可完成電視的基本調校。" THX Optimizer"的影像部分,其是就是把"彩色條形圖"轉化為平易近人的「語言」,協助使用者進行調校。

藍色底片+標準彩色條形圖,即可完成基本電視調校

至於PC(graphic)同樣有調校的問題──色彩管理(color management),特別是在數位暗房日趨普及後更加受到重視。如果沒有把握電腦螢幕呈現的色彩、亮度是標準的,又怎麼能確認數位暗房調整的色彩與亮度變化呢?國外一些講究的網站(頁),會在網頁中提供簡單的參考圖形,讓瀏覽者先確認螢幕的顯示條件是否一致,進而確保所看到的色彩、光影變化與原作相符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