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4

Sony Vegas Pro白平衡功能補述

之前寫了一篇"Sony Vegas Pro 9.0d白平衡功能測試",並附上了一些圖片。近來發覺,應該是當時色彩管理的icc profile設定有偏差,所以有些圖片會偏紅。心想,這樣一來不是有損Vegas Pro的形象,因此重新做了些試驗圖片,以期彌補個人的過失。

這次是簡單地以Alpha 65數位單眼相機,依不同的色溫設定、相同的曝光設定直接存為jpeg格式,然後進入Vegas Pro 12,利用"白平衡功能"來進行試驗、比較。加入"白平衡"前,每一張相片皆有些微調整亮度與對比,以使相片影像先達到最佳的亮度、對比範圍。"白平衡功能"僅以滴管選取neutral 6.5的light-medium gray(最下排左3),沒有再做進一步的微調;以下就是試驗的結果。

相機自動白平衡,無Vegas Pro白平衡

相機自動白平衡,加Vegas Pro白平衡





相機日光白平衡,無Vegas Pro白平衡

相機日光平衡,加Vegas Pro白平衡





相機燈泡燈白平衡,無Vegas Pro白平衡

相機燈泡燈白平衡,加Vegas Pro白平衡




相機日光燈白平衡,無Vegas Pro白平衡

相機日光燈白平衡,加Vegas Pro白平衡



相機手動白平衡,無Vegas Pro白平衡
 

相機手動白平衡,加Vegas Pro白平衡












2013-01-21

什麼是gamma



維基百科上有,Gamma(伽瑪)的中文條例。所列的條例中,偏偏就是沒有影視技術中關於gamma的項目。
那什麼是影視技術中的gamma項目?
中國電影出版社「現代影視技術辭典」
反差系數 gamma以希臘字母γ表示的感光特性曲線直線部分的斜率……反差系數的物理意義可解釋為照相影像對被攝體反差(影調)的響應程度(或復製過程中復製出的影相與母片反差之間的關係。伽瑪等於1時,說明影相與被攝體的反差相同;大於或小於1時,說明照相影像的反差大於或低於被攝體。

我知道,很艱澀。但是沒辦法,為了證明不是我自己亂掰,只能先引經據典。不過耐心看下去,一定會越來越"白話文"。為了表示誠意,先來個──

(中國)清華大學出版社「英漢廣播電視技術詞滙」
gamma 伽瑪(磁場強度單位)(圖像)灰度系數;非線性系數;對比系數

另一方面,由於gamma這個詞是外來的,我只好挾洋自重一下。

BKSTS出版「illustrated dictionary of moving image technology
gamma (1) A measure of photographic film contrast, the gradient of the straight-line por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curve relating exposure and density. See Figure C.2. (2) In televi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ginal scene brightness and the corresponding displayed brightness. For a camera it is the slope of the curve relating the logarithms of the incident light and the output voltage. Similarly for a display device, the input voltage and the light output.

Focal Press出版「FilmVideo Terms and Concepts
Gamma:
in film - The contrast gradient of a film, representing the particular relationship of the light and dark areas of images developed upon it. Basically, it is the measure of the angle of the straight line in the film's characteristic curve as compared to the fog level. This is a figure that expresses the film's contrast. See also characteristic curve.
in video - An image on video, when being recorded or edited, has the ability to change if the video or pedestal levels are altered, thus affecting the shot's gamma, or contrast range. So, this angle, which is basically fixed in a film stock, can be a variable in video.
註: "in film""in video"原為本書使用的符號,而按本書的符號定義,gamma是源於film再為video沿用。

Focal Press出版「The Focal Digital Imaging A-Z
gamma In photographic sensitometry, gamma refers to the slope of the straight line por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an emulsion. In digital imaging, it is a measure of the midtone image contra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put data from an electronic image and output data telling the monitor how to display an image. See Linear gamma.

Penguin Reference出版「The Complete - Film – Dictionary
Gamma The Measurement of contrast in a film emulsion dependent on the change in development. The gamma is measured from the slope of the characteristic curve. The term "overall gamma" refers to the gamma produced from the range of films involved in creating the final image—e.g., from the negative, master positive or internegative, and release prints. See characteristic curve.

取自「電影製作指南」
 綜上所述,與gamma關係密切的是characteristic curvecharacteristic curve「現代影視技術辭典」譯為「感光特性曲線」,柯達公司發行之「電影製作指南」(繁體中文版)稱之為「特性曲線」。而gamma所指涉(或探究)的,就是特性曲線中直線區段的斜率。為了讓人理解「特性曲線」,柯達公司發行過一本小冊子「Basic Photographic Sensitometry Workbook」。Sensitometry依「現代影視技術辭典」譯為「感光測定學」,「英漢廣播電視技術詞滙」、「電影製作指南」皆譯為「感光學」。

網路上有文章將特性曲線與人眼(對亮度的)視覺特性混為一談,認為gamma是基於人眼視覺特性而來;實則非也。

為什麼會有這種錯誤的聯想,我推測問題就出在「曲線」上。新時代的電子攝影機有了gamma特性的調整項目。而用來解說攝影機gamma特性或顯示不同gamma參數間差異的,都是曲線圖。所以很容易讓人誤認為gamma就一定是曲線的。而人類的視覺、聽覺特性並非線性的,是呈對數曲線的。於是,自然而然地就認為gamma是因人眼而起。實際上,gamma特性,和人類視覺特性並沒有直接關聯。換言之,肇因於忽略了gamma是用以表示特性曲線中,直線區段斜率的這一關鍵性的觀念。

取自Sony PMW-EX3 Broucher
或許會有人認為:前面說的是film時代的見解,現在是數位電影(攝影)的時代了,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gamma原理。然而,影視技術是有一定程度的沿襲的,不像自然、物理科學可以一夕推翻一切。電子攝影機在曝光系統的設計上沿襲自電影攝影機,而電影攝影機曝光系統的設計概念又沿襲自相機的曝光原理。百多年來,改變了"訊號處理"的技術、"媒材",光圈的定義卻五湖四海皆準。為什麼?

的確,視訊的gamma意義和filmgamma意義,或有不同。但也不至於天差地別。依「Television Fundamental」一書中所說,電子雜訊容易干擾視訊,而出現在暗部的雜訊又比出現在亮部部的雜訊,容易為人視別。所以,較經濟的做法就是:對電視機動gamma的手腳,增加gamma讓訊號顯示(亮度)低於訊號(亮度);然後在攝影機上動gamma的手腳(gamma correction),降低gamma讓訊號(拍攝亮度)高於拍攝物(亮度);最後,兩者中和,呈現出來的即是接近gamma1(直線線性)畫面亮度。
 
取自「An introduction to Digital Video / Focal Press」

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一直線(線性),是對數(logarithm)的線性。也就是說,訊號亮度變化的特性是對數的。

早期,在專業電子攝影機的brochure裡,是沒有人會特別去提gamma這件事的。因為電子攝影機最終是在電視機上播出,所以gamma的問題不成問題。但隨著DV普及,或說用電子攝影機拍攝電影日趨常見,電子攝影機gamma的問題(或噱頭)就慢慢浮上檯面了;因為基本上戲院放映端(拷貝)並沒有動、也沒辦法動gamma的手腳,而電子攝影機的gamma correction就會造放映畫面的明暗呈失準。但其實在電影配光(grading, 電影辭典/國家電影資料館這一關,是可以修正的回來的。

那究竟什麼是gamma?簡單來說,就是影像亮度由暗至亮的連續級距,其輸入與輸出間的變化(差異)關係。gamma值1,表示輸入與輸出的差異是線性的,斜率越陡對比越強,斜率越緩對比越弱。柯達出產的膠卷,都有特性曲線的說明資料,拍攝者可以依據拍攝需求(影像呈現效果需求)選擇適合型號的膠卷。那電子攝影呢?就來看看近來火熱的S-Log好了。從SonyS-Log White Paper 1.12.3版中的Characteristic curve of S-Log可以看出,S-Log的特性曲線也是呈現直線的。
 
取自Sony S-Log White Paper

至於像是PMW-EX3PMW-350這類機型在brochure中強調的「Selectable Gamma Curve(Cine 1, 2, 3, 4)Sony Picture ProfilesKneeGammaBlackBlack Gamma這類的項目,其實就是在改變電子攝影機gamma特性曲線的整體或部分特性。至於每一項參數的改變,到底是把特性曲線改變成什麼樣?就需要進一步透過ACCU Chart中的灰階測試圖,透過波形示波器才能較精確地掌握每一項的變化(修正)重點所在。

再回過頭來看film的時代。沒有這些曲線玩意,在意的是特性曲線的直線(線性)部分。目的就是求一個一致性,大家能有一個溝通的標準。從拍攝角度來看,底片的特性曲線已經是不變的了,那要如何讓場景的整體亮度zone system能呈現出導演所要的氛圍,就只有靠燈光的增減了。

取自Kodak彩色負片5207的Technical Data
拜科技之賜,電子攝影機可以內建數種特性曲線,針對亮部或暗部進行細部的曲線特性調節。往好處想,就是可以在攝製時,面對場景的燈光具有較靈活的應變能力。但往壞處想,就會變成在燈光上偷懶。而最可怕的是,對於特性曲線、gamma的觀念根本是錯誤的,亂用一通。看到網路上許多人,常將別人的電子攝影機參數設定視為至寶,實在是不足為取。

 
補充說明
人眼對亮度的視覺特性是對數的,可以用這樣的例子說明。假設人眼對亮度感知的特性是10的對數,那麼人眼對於亮度變化的感受是從1燭光跳躍至10燭光、100燭光、1000燭光…(這裡只是假設,實際是多少請請教視覺專家)。也就是說,從1燭光(10燭光)增加至6燭光(60燭光)的亮度,對人眼視覺知覺來說是感受不到明顯變化的。如果不用對數曲線圖而是用線性曲線圖,來表示人眼對亮度感知的特性,那麼這個圖表的x軸必須要用很大的版面才能有意義地呈現出人眼的亮度感知特性。


2013-01-11

媒體壟斷的真相


媒體壟斷的真相是什麼?只要你有耐心看完,就會知道!

要能說清楚「媒體壟斷」是什麼意思,就應該要了解什麼是「壟斷」。

依據英語維基百科上,關於「壟斷」的解說是:

本篇是關於經濟學語詞;至於……請查閱……

壟斷(monopoly)發生於,當一特定的個人或企業為一特定商品的唯一供應者。壟斷因此具有這樣的特性,生產商品或服務上的經濟競爭匱乏,可行之替代商品的匱乏。壟斷(monopolize)指涉的是,一公司增加其能力提升價格或排除競爭者的過程。經濟學上,壟斷是單一賣方。法律上,壟斷是擁有重大市場力量的商業實體;市場力量,即收取高價格。

那什麼是「媒體壟斷」?英文維基沒有這一條例,反到是中文維基有「媒體壟斷」一則。「媒體龍斷的英文是Media Monopoly。雖然言論自由已經是普世價值…… 因此,是否需要對媒體的發展設下限制一直是各國爭論的焦點。美國近十年來一連串對於媒體發展的解禁,便持續引發媒體壟斷與反壟斷的爭論……

有意思了,英文維基查不到media monopoly這一條,中文卻這樣說。我只能說,「壟斷」一詞確實已成為經濟學中的一專門語詞;而「媒體壟斷」,至少目前應該還不是傳播學中發展成熟的專門語詞,或是傳播理論正在發展中的一個專門語詞。好玩的是,英文維基查不到media monopoly,但它也不"壟斷"資訊,例了許多僅供參考的相關條例。

相關條例的第一條,列了一個人名Ben BagdikianBen兄於1983年出了一本書,名為「The Media Monopoly(200036)2004年,Ben兄再出了一本「The New Media Monopoly A Completely Revised and Updated Edition With Seven New Chapters」。依據英文Amazon簡介:本書中,Ben Bagdikian闡述,媒體集中在少數私人機構的趨勢漸增……此外,媒體壟斷的另一後果是,由於是私人擁有,媒體轉而成了商業(生意)。就如Bagidikian所言「現在的雜誌,不再基於某人想要表達他的信念,取而代之的是溫和地避免爭議」。舉例來說「報紙的收入75%來自廣告,一般發行量的雜誌為50%,廣播則是100%來自廣告」……

Ben兄出了第一版的The Media Monopoly」至今,已經幾乎30年了。在英文Amazon搜尋「Media Monopoly」,還是只有看到Ben兄的兩本書。這意味著什麼?

我向來不喜以成敗論英雄,只是想提供一個客觀思考的線索。我想即便是在Ben兄的「媒體壟斷」的概念下,這一「媒體壟斷」所關心的,也應該和台灣時下流行的「媒體壟斷」是大有不同的。

回過來想想台灣的「媒體壟斷」。相信「反媒體壟斷」的,沒有人是從經濟學的「壟斷」來憂國憂民。我想,也不會有人擔心旺中能抬高台灣整體的媒體消費價格(何況無線電視是免費收看);政府或NCC也一再讓人民安心──有線電視的費用只會降不會漲。那麼「反媒體壟斷」是在擔憂媒體的內容/素質/品格?已經有多少起以「節目效果」自圓其說紛爭的例子,有人在乎過媒體的「欺騙」,或甚至故意做假的行為?

那「媒體壟斷」到底是在壟斷什麼?從中文維基上可以查到,「台灣有線電視業者列表」,其中列出全台灣各地區的系統業者。大多數區域(區域規劃為政府決定)都有兩家系統業者,即便單一區域僅一家系統業者,大多數是「獨立系統」,少數地區為「中嘉」。其實,當初台灣從第四台就地合法為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的過程中,為防止單一壟斷的情形發生,就已立法防止"獨大"。問問當時跑過有線電視的記者前輩,那一段立山頭的歲月發生些什麼爭地盤的故事。系統業者可是說壟斷就讓人壟斷的角色?

那旺中有本事壟斷「頻道業」?現在想想,終於懂台灣有線電視為什要開放那麼多頻道了。原來政府早有遠見,就是要防止頻道壟斷。有本事,你吃下所有的頻道試看看?有線頻道多的嚇嚇叫。那無線電視台呢?旺中吞得掉民視?既然有線、無線都不可能媒體給壟斷了,那究竟還有什麼可以壟斷呢?

「資訊」!有了媒體可以只報導紅色資訊,有了系統業可以除掉不是紅色的資訊。去看看「有限廣播電視法」吧,第37條:系統經營者應同時轉播依法設立無線電視電台之節目及廣告。換言之,系統業者依法一定要播送民視新聞的。那旺中要怎麼壟斷資訊呢?

說穿了,台灣的「反媒體壟斷」只是弄個好像很唬人的專門語詞,進行反共鬥爭。之所以會有這種做法,就是骨子裡仍然把媒體視為思想控制的工具。所以,儘管我沒有辦法擁有所有的媒體來控制人民思想,但我決不讓你有機會擁有媒體來影響人民的思想。「反媒體壟斷」表面上是防止人民的思想被有心人壟斷、洗腦,實際上變成了另一種形式的思想鉗制(怕人民接受別的思想)

這就是台灣「媒體壟斷」的真相。就好像一個保守的社會,有些人認為這個社會的人民會禁不起誘惑,所以任何外來資金的媒體都不能在這個社會中存在,因為這些外來資金媒體有可能用色情片壟斷這個社會的所有媒體,然後這個社會的人民就會控制不住性衝動造成社會動盪、國家滅亡!

2011-10-27

從林百里恨台大電機說起

雖然花錢買了看不懂的規範書,但至少「見識」到了
近日林百里「我超恨台大電機」的談話,引起不少議論。李家同校長的投書「不會創新?是基礎不扎實」,雖然可以視為對於這一事件的最佳註解,但仍然沒有清楚呈現問題的癥結!

林百里用「唸書就像唸聖經一樣」,來表達對於沒有創新性的看法。李家同舉了Tectronic示波器的例子,用「對於最基本的線路設計未能掌握」為沒有創新下了註解。兩個人都有感受到存在著的問題,卻都沒有用對比喻或形容用語。

我有一個例子,和一個形容用語,或許可以表達出問題的癥結所在。

大約15年前,剛進音響雜誌工作。原本只是對音響有興趣,沒想到時代的趨勢,電視的基礎原理也成了工作必備的智能。對於文科出身的我來說,那些有關電視電子理論的教科書,哪能吸收得了多少?

還好,有位高中同學當時正在清大唸電機。三不五時,就會向他問一些有關電視原理上的問題,期待能聽到深入淺出的說明。一開始,也能聽到些我似懂非懂的答案。但印象中最深刻的,是當我建議同學不妨往電視、錄影機等電氣用品攻讀,得到的回答卻是──教科書裡兩頁就講完了。

D5只有Panasonic生產,SMPTE卻仍要規範一下

當然,這也許是個案,不能視之普遍。但經過這麼多年的觀察與體會,似乎更加印證了心中的想法。那就是──台灣的教育(或學習)目標,重理論,而輕視應用(application)。試想,如果台灣的教育或學習目標是應用的話,創新會有困難或問題嗎?

諷刺的是,自古「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觀念,重的就是應用。應用在哪裡?出仕、治國、平天下。時代變遷,讀書不再容易出仕,治國,但讀書可以拼諾貝爾光環,可以掙學者社會地位。電視、冰箱這類真正的應用,就留給高工去碰吧!我想前述應該可以補足,林百里、李家同兩位先生的論點。

而台灣今天最恐怖與嚴重的問題,還在於自以為是的跨界亂用。相信聽過「紅光DVD」或「FVD」的人並不多。但去維基百科查一查,居然還查得到,總算為工研院的「創新」,或許能歷史留名。這又是一段故事。

我本來也不知道什麼紅光DVDFVD。大約在200506吧,總之差不多是HD-DVD正式上市前,當時在影片發行公司工作。某天,突然有某公司人員來洽談授權發行FVD電影光碟片。看了相關的簡介後,嚇了一跳,竟然有如此「天真」的創新。
雖然只是部錄放影機,但學問可不小

所謂的紅光DVDFVD,相較於HD-DVDBlu-Ray;我的形容是,打了禁藥上場和巨人比賽的小個子選手。

還記不記得,有一陣子比爾蓋茲為台灣發聲的廣告,那段時間正巧台灣在「推展」FVD。讓人產生聯想的,就是工研院主導的FVD,採用的視訊壓縮技術,正是MicrosoftWMV-9壓縮技術。Microsoft發展視訊壓縮技術,有其時空背景。

1990年代,視訊由類比往數位推進;2000年代,製播HD視訊節目由美、日帶頭發展,網路寬頻技術成熟。明眼人都看得到,視訊與網路結合的商機。而最核心的視訊壓縮技術,更是優勝劣敗的關鍵所在。於是,有志競逐的各方人馬,無不以開發自家獨門的視訊壓縮技術(軟體影音播放器)為目標。心想,只要能以壓縮技術一統江湖,從此金山銀山倒海來。但發展未如預期,江湖也未能一統。

畢竟視訊是視訊,網路是網路。人鬼殊途,該走的路也不一樣。美國產業界明了這一點,日本產業界懂得這一點。偏就以PC立國的台灣,看不清這一點。於是由工研院主導,「創新」出了FVD。簡單的來說,FVD就是在沒有大幅增加光碟容量的前提下,利用大量的視訊壓縮,來「塞」下HD視訊的內容物。

聽過DVDVCD嗎?就是當DVD碟片內的影片時間過長,壓縮出來的畫質接近VCD的畫質。換個方法來說,Blu-RayHD-DVD是從視訊(或說電視)產業的角度在研發,FVD卻是從PC(或說網路)產業的本位主義「跨界」亂應用。結果,就不用多說了;笑話一則。

很多人常談論4:2:2、SDI;SMPTE如是說

日本會做專業器材,卻有太上皇-美國的SMPTE-在下「指導棋」。SMPTE是什麼玩意兒?Society of Motion Picture and Television Engineers,電影電視工程師協會。它是跨界,但是是結合兩個領域工程技術的跨界整合。還在雜誌社任職時,為了撰寫文章想弄清楚一些問題,曾經花了上萬元台幣,去買了一些SMPTE的規範書回來。結果是,看不懂!裡面全是些公式,數字。這些玩意兒,絕不是教科書裡兩頁就能教得完的。

曾經,因為工作之便,順道訪問了日本Panasonic。接受我們採訪攝錄機相關問題的,是一位上了年紀的課長。僅管當時還沒有摸攝錄機的經驗,聽不懂日語。但從隨行同事和課長的問答之間,可以深深地感受到,那位課長頭腦裡蘊藏著取之不盡的相關技術知識。一直以來也堅信,如果那位課長來台灣發展,架個論壇的話,一定能在台灣稱王。

也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好像是隨所購買的攝影機穩定器附上的。老外硬生生的,用數學、物理的原理和公式「告訴」你,為什麼穩定器可以讓攝影機達到靜止不晃動。老外把數學、物理原理應用到讓攝影機穩定上,創新出了Steadicam一類的專業用器材,價格低者四、五百美金,動輒是三、四千美金以上。台灣自視是LED大國,充其量一直在生產各類LED燈、小型照明設備,老外卻把LED燈應用到影視燈光器材上,售價動輒數百美元到兩、三千美元。

寫了這許多,無非希望。林百里的重話、李家同的補充,應該激起的思考、討論,不要淹沒在台灣想要Hold住面子的口水下。
學無止境,只能這麼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