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4

關於SD(Standard-Definition)Video的anamorphic(squeeze)問題 Part 3

anamorphic與Letterbox的比較

Part 2簡單說明了視訊(video) anamorphic的由來。這一段來說明視訊anamorphic的重要性所在。DVD的時代,全球視訊系統大約簡化為NTSC與PAL兩種(原本有NTSC、PAL、Secam)。NTSC視訊由每秒60個半畫面(圖場, field)組成30個全畫面(圖框, frame);PAL視訊由每秒50個半畫面組成25個全畫面。NTSC的每個半畫面由262.5條掃瞄構成,先掃瞄奇數線(1st, 3rd, 5th, 7th…)再掃瞄偶數線(2nd, 4th, 6th, 8th…),全畫面共由525條掃瞄線組成;這種視訊成像的方式又稱為"交錯式掃瞄"(interlace)。

回到4:3 Letterbox的概念,上下黑邊等於僅由黑色訊號掃瞄線形成。換個角度來說,有點像是近來差點要流起行來的「尸位素餐」,訊號空間只被用來顯示黑畫面。另一方面,實際用來顯示畫面影像的有用掃瞄線就更少了。特別是2.35:1的電影畫面,僅會用到約525條掃瞄的3/5左右的掃瞄線,影像的垂直解析度勢必減損。下面這張圖是截取自,「鐵達尼號」最先發行的3區Letter-box版。

再看16:9 anamorphic的情形。如果是1.85:1的電影畫面,上下黑邊相對2.35:1畫面可說微乎其微。此外,一般電視機有約10%的"過度掃瞄"(overscan)機制,避免視訊控制訊號連同畫面一起顯示出來。所以,通常1.85:1電影畫面的上下黑邊,在16:9電視機上是看不見的。但是如果在電腦上播放,就可以看到1.85:1電影畫面,在16:9圖框中上下細細的黑邊了。請參考下面「鵬程千萬里」的DVD畫面,截取自法國版DVD。

至於2.35:1的電影畫面在16:9的圖框中,雖仍不可免地有上下黑邊,但相較於4:3 Letterbox的畫面,浪費掉的掃瞄線比較少,亦即垂直解析度較高。下面這兩幅「鐵達尼號」的DVD畫面,截取自較晚發行的「三碟裝珍藏版」,上為原始影像(修正pixcel比例),下為修正成16:9正確顯示畫面比例。「三碟裝珍藏版」的電影畫面已經重新處理過,改為anamorphic寬銀幕畫面。附帶一提的是,兩個版本都具有THX認證,或許正因為如此,兩個版本的畫面儘管處理方式不同,但前後畫質卻有極好的一致性。

再回到對大陸劇的感歎。大陸劇即然用HD拍攝,畫面也都是16:9的寬高比,DVD雖然是降格(downgrade),但至少可以採用anamorphic處理,盡可能地保有較好的品質。「大宅門」是第一部採用HD拍攝的大陸劇,繼最早的D5(單面單層, 4.7G)版之後,發行了D9(單面雙層, 8.5G)版,DVD的資訊容量是增加了,但畫面格式仍然是4:3 Letterbox,增加資料量然後浪費給黑畫面始用。令人意外的是「神鵰俠侶」,日本也只能發行到4:3 Letterbox版,但更誇張的是中凱發行的上、下盒裝版,截取畫面後發現原始畫面竟然是352 X 288,可以說是「DVD的VCD格式」。相對而言,「七劍下天山」能讓日本發行anamorphic的DVD,或許可以說明,香港影視產業的技術觀念有跟上科技發展的腳步。

由於部落格無法登出原尺寸圖檔(大多會縮小),所以無法正確顯示「神鵰俠侶」日本版和大陸版的差異。不過還是以可看出大陸版的畫面矇了點。

上圖為日本版DVD(NTSC)截圖後,修正比例再縮小成1/4面積(324 x 240)。



上圖為大陸DVD(PAL)截圖後,僅修正比例(375 X 28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