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溫(Color Temperature)與白平衡(White Balance)是學習攝影(錄)時,必定會面臨的學習課題。然而,卻常常讓人困惑,弄不清楚是怎麼回事。接下來,就試著以我的理解做一說明。
"色溫"就其本義來說,應該是個物理名詞;概略來說就是指──溫度的顏色。是以黑體(Black Body)由絕對零度開始加熱後,隨著溫度的增加所輻射出的,相對應於可見光色相的顏色。由於絕對溫度(Thermodynamic temperature)是由愛爾蘭第一代開爾文男爵(William Thomson, 1st Baron of Kelvin)發明,因此色溫的單位符號同樣沿用"K"。
"色溫"除了可以讓人用較科學、較精確的方法,去定義、描述一個顏色外。其實在色溫的應用上,最重要的是可以提供一個色彩的參考標準。這個參考標準,就是在不同色溫度數下的'白'色。只要讓白色顯示(或記錄)為正確的白色,其他的色彩,基本上就能正確的顯示(或記錄)。
而色溫的概念為攝影(photography)所應用後,才讓"色溫"變成了攝影術語。人類進入彩色攝影後,必須要有統一的色彩參考標準,彼此之間才能有,客觀、有效率的溝通橋樑。或許是基於當時的光源技術,不是自然的日光,就是鎢絲燈泡,膠卷(film)採用了不同的兩種色溫標準:日光片(Daylight)-5600度K,燈光片(tungsten)-3200度K。
只要是在戶外日光下使用日光片拍攝,或在室內鎢絲燈照明下以燈光片拍攝,光源與膠卷(底片)的色溫標準一致,色彩就能正確地被記錄和顯示(當然這必須隱含,整個定影、顯影、沖片的流程也在標準下進行)。如果,光源色溫與膠卷色溫不一致,就需要在拍攝前先做好色彩校正的工作──選擇/使用正確系數的色彩校正濾鏡(膠卷時代,攝影師的功力之一)。
人類進入電子攝錄(Videography)後,運用的技術原理不同,"色溫"一詞也一變而為"白平衡"。但是在核心概念上,仍然和色溫息息相關。電子攝錄的色彩標準,不像膠卷那麼僵化只能預設兩種標準,反而是非常富於彈性可以對應種種的光源色溫。其所運用的方法,就是隨機校正攝錄機的白色標準,"白平衡"一詞或許由此而來。
然而,白平衡只能確保電子攝錄機的色彩記錄標準;色彩的顯示標準就在於顯示器材的色溫設定了。美國SMPTE的視訊顯示色溫標準定在6500度K,日本的視訊顯示色溫標準則定在9300度K。因此,即便拍攝時的白平衡是正確的,但顯示器材的色溫設定不正確,顯示器材所顯示的色彩仍然是不正確的。這一點稍後,將可以由色溫的影像運用實務來說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