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12

解析 阿凡達

儘管2010年第82屆奧斯卡典禮已經落幕,危機倒數 成了最耀眼的一匹黑馬;對於 阿凡達,還是有些話想說。

我看 阿凡達,算看得晚了(2010.2.26)。之前,不論是從周遭聽到,或是從新聞報導得知,'潘朵拉星球'好美幾乎成了 阿凡達 的唯一結語。心中卻一直納悶,潘朵拉不是一個負面的比喻,為什麼 阿凡達 要用'潘朵拉'星球,而這個'潘朵拉星球'卻又美得成了觀影者的現實的避風港?

潘朵拉(Pandora)的典故,出自希臘神話。按最經典的版本,愛蒂絲.漢彌頓(Edith Hamilton)所著"希臘羅馬神話故事"(Mythology)描述,「『人神之父』心有不甘,誓言報復,於是創造不祥之物,即一名貌美可愛的靦腆少女,眾神餽送各種禮物給她...便名為潘朵拉,意為『眾人之禮』... 另有一則有關潘朵拉的故事,稱一切災禍並非由她邪惡本性造成,而是她的好奇心作怪。眾神送她一只箱子,每人放進一樣有害物...潘朵拉跟所有女人一樣擁有旺盛的好奇心...有天掀起蓋,飄出數不清的瘟疫、悲哀和人類的禍端。潘朵拉驚恐蓋好,為時已晚。只留一樣好東西──希望。箱子裡盡是邪惡,唯獨這個吉祥物成為今日人類遭逢不幸時的一種安慰...」。(林久淵 譯,晨星出版)

另按,谷風出版社,"希臘羅馬神話詞典"所載:赫費斯托斯(火神)根據宙斯的意志創造的第一個女人。他用泥土和水製造了潘朵拉,並給了她人的聲音和力量,阿佛羅狄忒(愛神/美神)給了她美麗和媚態,赫爾墨斯給了她陰險、狡滑、虛偽和辭令,雅典娜(智慧女神)給了她美麗的服飾,其他的神也給了她許多對於人類有害的贈禮。因為普羅米修斯盜取了天火給人類,宙斯就想通過潘朵拉來懲罰人類。他把潘朵拉嫁給了普羅米修斯的弟弟厄皮墨透斯,並送給她一隻箱子,裡面裝有人類的一切罪惡、不幸和疾病...潘朵拉一到,就把箱子打開,結果一切災難都從箱中飛出,從此人類就遭受災難,只有"希望"留在了箱底,所以在人間找不到"希望"。

不論人間有或沒有希望,潘朵拉都有或少或多的責任。從"魅影"都曾用潘朵拉責罵"克莉絲汀",足見一般來說'潘朵拉'負面象徵大於正面象徵。為何一個負面象徵,在 阿凡達 中幻化成了真實眾人嚮往的超凡之境?我想這正是 阿凡達 能創下影史紀錄的最主要關鍵──目標是娛樂的能獲得聲光效果的享受,想要從電影裡看出些含意的有話題可以討論,想要研究門道的也有題材去琢磨。

吾人可以說詹姆斯柯麥隆是商業娛樂導演,但不能用商業娛樂的普遍觀念來看他,甚至是 阿凡逹。從過去的電影作品,甚至近幾年操作遙控潛水器(ROV)探勘'俾斯麥號',看得出來,詹姆斯柯麥隆對科技極為關注,同時也由科技引發出科技文明與非科技文明的思想脈絡。或許,我們可以視其為商業包裝的技巧;但也可能他只想點到為止,想做個務實的電影創作者。'潘朵拉星球',卻可視為他沈潛12年的思想體現。

'潘朵拉星球'發人深省的,不在景象的美,而在抽象的精神文明。在人類(科技)文明的眼中,除了礦藏價值外,'潘朵拉星球'根本不值一顧;納美人對於所謂的礦藏,反而不帶任何價值的看法,甚至是視而不見。因為,納美人所處的是一個精神的世界,所過的是一段'自然'的生命旅程。不嗜血,與萬物為手足的觀念,常見於印第安文化背景的電影,實則是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為芻狗」的本意──天地(自然)中,人和動物一樣地生滅;是人類自認高'物'一等,才會哀歎老天爺把人當成豬狗。納美人的伊娃,不會幫任何一方,也在於「天地不仁」,沒有任何的預設價值。最終,'潘朵拉星球'上的物種大反擊,不是受伊娃之命,而是因為即將與人類的科技文明失去平衡。

人類與阿凡達的轉換,表面上看起來像是襲自 駭客任務 的架構;實則 駭客任務 是源自於笛卡兒的"惡靈"。笛卡兒思索的是,人類的感官經驗常被驗證為錯誤(假),夢境中的感官一樣逼真如何判定是夢還是「真」,又假使存在一個"惡靈"自始自終利用人的感官欺騙人,讓人相信存在著所謂的物質世界,而實際根本沒有這樣一個物質世界。駭客任務 即是把"惡靈"換化為「母體」(Matrix),把人類的感官經驗形塑成"虛擬的世界"。

表面上,兩部電影的主角,都透過科技進行轉換。但 駭客任務 是轉換於兩個物質世界中──真實的和虛假的,阿凡達 卻是轉換於兩個精神世界中──人類的和納美人的。而 阿凡達 的轉換過程──睡眠,恰巧體現了莊子的「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胡蝶之夢為周與?」。我想,會讓人走不出'潘朵拉星球'的,是潛意識裡嚮往,對照真實人生卻做不到的,那樣的一個精神世界、質樸的靈魂。

'潘朵拉星球'是不是人類希望的隱喻,不再是重點。故事已經有了答案,人類需要的是對於精神的再認識。自從達爾文提出進化論,人類就以萬物之靈自居。實則不論在物質上或精神上,人類都是退化論。物質上,人類的體能、官能不若物種顯而易見;正因如此,人類為求生存才自豪的邁向工具、智能進化。智能的進化,並不代表精神的進化,甚至是進神的退化;語言、文字或許就是因應精神退化而存在,腦容量變大或許就是因為失去了精神的能力。

人類離開那樣的世界太遠,以至於完全無法了解那樣的一個世界。老子即提出這樣的觀點──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夏娃與蘋果(知善惡樹之果)的故事亦然;伊甸園的世界猶如老子的道,吃了知善惡樹之果象徵著人類有了理性的運作(類同莊子的機心),被逐出伊甸園即人類離開了那從此不可知的精神世界。

納美人即生活在一個人類不了解的世界中,有著獨特的溝通方式;如同莊子的心齋──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因而I see you,是建構納美人精神世界,極具象徵意義的關鍵性的一句話語。

至此,再怎麼樣的認定,阿凡達 的成功是拜商業、包裝之賜,也不能否認它的商業、包裝蘊藏著一定的思想深度。更何況 阿凡達 的成功關鍵,不僅僅只是娛樂、寓意兼顧,還在於敍事技巧的成功。

嚴格來說,阿凡達 並不是一部從頭打到尾的商業娛樂電影。它的片長略長、觀影者會對'潘朵拉星球'產生強烈的認同,無非就是透過相當時間的敍事、鋪陳,才把'潘朵拉星球'給演活了的結果。敍事、鋪陳的重要性,可以由以下這個例子重新認識。「技術的藝術-影視製作的美學途徑」(The Art of Technique – An Aesthetic Approach to Film and Video Production, 中譯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一書,將"闡釋與處理"(第一章)、"構想"(第二章)、"觀點"(第三章)"、"故事結構"(第四章)、"氛圍"(第五章)"、"性格刻畫和形象塑造"(第六章)...等等,置於"場面調度與設計"、"運用攝影機詮釋"、"用剪輯詮釋"等其他主題之前。由此可以看出,不僅(影視)技術是門藝術,甚至(影視)技術所涵蓋的層面,還超乎了一般的理解納入了近似編劇的技術,而編劇技術的重要不在其他其技術之下。

反觀前一陣子引來非議的"台北縣消防局防範一氧化碳中毒宣導短片"。就是在敍事技巧上忽略了形塑「一氧化碳」的角色刻畫,無法完成影片語言想要傳遞的訊息,才會誘發聯想,造成輿論譁然。但這也佐證了,阿凡達 之所以能引發「阿凡達症候群」,其創作者掌握『技術的藝術』可謂已達爐火純青。

最後,跳開 阿凡達 的3D攝影技術、3D動畫/特效技術部分,專就3D的呈現效果來看,阿凡達 雖然強調3D,卻又不賣弄3D,才是它獨特的所在。3D影像說穿了,只是利用騙術把場景的前景、中景、背景,更明確的區隔成前前後後數層。乍看之下,人物影像是「立體」了,其實仔細一看,不過是某一層的紙片人罷了;平面畢竟是平面,物體的厚實感還是不比真實的世界。阿凡達 點到為止地安排「飛到眼前」的3D效果,卻常常運用淺景深的矇矓前景,以氣氛重於效果的方式呈現出另一種的3D風貌。我想,這才是 阿凡達 在3D上真正的深度所在。

阿凡達 雖然在奧斯卡上不敵 危機倒數。但可以預見的是,在影史上 阿凡達 絕對會佔有翠燦的一頁。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