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9

電影的虛榮與迷思 Part 2(end)


This Is Cinerama 於1952年在紐約上映,是第一部商業放映的寬銀幕電影;在此之前可以說,電影畫面寬高比皆是1.33:1(4:3)的。This Is Cinerama採用Cinerama寬銀幕拍攝、處理、放映系統。簡單說,就是用三台攝影機合拍,三台放映機合放,畫面寬高比約2.5:1的寬銀幕電影;銀幕採圓弧設計,期能覆蓋觀影者的視角,營造身歷其境的感受。關於Cinerama可以參考這個連結中的圖片http://www.zonadvd.com/modules.php?name=Sections&op=viewarticle&artid=886

這是1952年Cinerama手冊的內頁


電視劇用類似2.35:1的畫面,為的是什麼?

有好一陣子,電視(偶像)劇偏好用24p拍攝,為的又是什麼?

電影出現之初,膠卷規格(gauge)眾多,放映速率也是紛然雜陳。是隨著時間沈澱,留下了35mm/24 fps、16mm/18, 24 fps、8mm/18, 24 fps三種規格系統。百多年來,電影人一代一代傳承、演進了無數的攝影技術原理、知識。時序邁入電視(video),除了電子工程(electronic engineering)本身的學理外,攝錄影的相關原理、原則皆襲自電影攝影奠立的基礎。不同的是電視的每秒格數速率,改為25、30 fps兩種速率;這或許和交流電的電源頻率有關。

電影攝影的基本原理、原則,實又是襲自照相攝影的基礎。Photography──Cinematography──Videography,有其一脈相承之處,也有其各自獨特之處。一脈相承地是攝影的原理、原則,如此可以跨領域快速承襲、運用先人智慧,把時間留給技術的創新發展,或是創作上。各有不同的是,各自以不同的成像原理,以靜態影像記錄/呈現時空,或是以動態影像記錄/呈現時空。

站在一般觀賞者的角度,所關注的焦點應該是在作品的內涵,而不是技術面。站在影視創作者的角度,理當是內涵與技術並重。如果,電視劇只求電影拍攝技術的表象,不重作品內涵與真正的技術內涵,不免陷於「電影的」虛榮中。如果,電視劇只是盲目地仿傚電影技術的表象,則陷入了「電影的」迷思中。


各種畫面寬高比

2010-01-15

電影的虛榮與迷思 Part 1

這兩天電視台開始播大陸劇"故夢"。特別的是,它的畫面長寬比是類似2.35:1的比例。之前好像也看到過畫面比例類似的電視劇。好奇的是,電視劇為什麼要採用這樣的畫面比例?

2.35:1的畫面寬高比,是1950年代起各種寬銀幕電影格式狂飆,歷經時間考驗後所留存下來的兩種格式之一。以現今的好萊塢電影來看,通常年度大片、動作片等大都一定採用2.35:1的格式,文藝片、喜劇片等一般以1.85:1的格式為多。但,電視劇為什麼要用2.35:1的畫面格式?

曾經聽從事電影錄音工作的朋友比喻,一流的人才是在電影,其次是在電視,再其次是在唱片。事實是否如此不得而知。可是從電視劇用2.35:1的畫面格式,用電子攝錄機採24p(24 fps progressive scan)拍攝,似乎可以看出「電影」確實有點讓電視人仰之彌高的味道。然而,了解影視發展歷史和技術背景後就會發覺,對於電影的「仰之彌高」是不必要的。

電子攝錄機越來越普及,特別是以數位電影攝錄機拍電影後,比較video和film的討論也方興未艾。"film"可以看作是電影,"video"可以看作是電視、電子攝錄影。這些討論中,有些不免是在論證「電影的優越」,但普遍最為人關注的就是"電影味"(film look)。

什麼是"電影味"?差異絕對不是在兩種媒體的基本特性上。膠卷(film)的特性曲線(characteristic curve)和電子攝影機的就是不同,卻不是所謂"電影味"的癥結所在。喬治盧卡斯的 星際大戰二部曲:複製人全面進攻 就是用Sony HDW-F900 CineAlta數位電影攝錄機拍攝的,相信不會有人認為沒有"電影味"。HDW-F900在訊號結構上還只是4:2:2色差(color difference),還不到4:4:4 RGB。

那,"電影味"究竟是什麼?並不玄奧,"電影味"其實就是對於畫面設計的精緻度,也就是在光影(打光)的講究上。電子攝錄機進入數位技術時代後,數位攝錄機的感光性能大幅提升,Sony DVW-970 Digital Betacam攝攝錄規格中,最低照度僅需0.008 Lux。1 Lux約0.0929 footcandles(燭光)。於是一般常誤認為可以減低燈光需求,以現場光即能滿足拍攝要求。這種拍攝現象,以實景電視劇最為常見,一些偶像劇就是這樣把偶像拍得暗暗的、看不出「偶像」(帥、美)在哪裡。

電影卻始終講究燈光,特別是西洋電影。西洋電影講究燈光的目的主要是要營造出,讓觀影者能產生信以為親眼所見的視覺氛圍。換言之,講究的燈光或說是好的攝(錄)影,是為了拍攝出符合人眼視覺感受的畫面;粗糙的打光或是說不講究的攝(錄)影,只是拍攝出器材的亮度「感受」。"電影味"的癥結,結果不在媒體特性差異上,反而是在從業人員的態度上。以L.A.環球影城數位放映廳觀賞 英雄不回頭 的經驗,即明顯體會到"電影味"同樣存在於數位電影攝錄機拍攝的影片上。

如果一定要說"Video"和"電影"有無法比擬的藩籬,那就在於影像的景深。影像的景深除了和鏡頭焦距、光圈有關外,還和感光底面積大小有關。感光底面積越小,景深越深(不易拍出淺景深的畫面);原理應該與"模糊圈"(分散圈, circle of confusion)有關。另外,"現代照相機的原理與使用"(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專業系列教材)一書中,載有一例,2/3吋CCD「f/4光圈的景深範,相當於傳統135相機……f/16光圈的景深」。

一般(數位)電子攝錄機所用的感光元件(CCD或CMOS)尺寸大約有3種,1/3吋、1/2吋、2/3吋。對照上述範例可知,即便以攝錄機的f/2光圈拍攝,景深範圍都還相當於135相機的f/16、f/11、f/8。換言之,如果不是在拍攝時特別設計,或是在後製時加工處理,(數位)電子攝錄機怎麼拍景深都很深。相對於電子感光原件,電影攝影機的淺景深影像效果可謂信手拈來(35mm電影全片幅面積約為1/3吋感光元件的20倍)。

電視劇不琢磨燈光,不在景深上花功夫,只想到改變畫面長寬比,用24p模式拍攝。其實只是在心理上平衡妄自菲薄,滿足「電影的」虛榮。

上圖為電子攝錄機感光元件與35mm全片幅的比例示意圖,並非實際尺寸

2010-01-03

黑暗騎士 名留影史

先不管 黑暗騎士 的票房紀錄、電影內涵,僅由拍攝技術的創新來看,黑暗騎士 必定名留影史。技術的創新就在於,黑暗騎士 除了用傳統的攝影機(35mm)拍攝外,還實驗性的採用IMAX攝影機(65mm)拍攝了數段影片。這使得 黑暗騎士 的IMAX版,與其他影片的IMAX版,在技術面上有了不同的意義。

下圖取自IMAX官方資料,說明IMAX放映拷貝與一般35mm放映拷貝的不同。在此要特別說明的是,IAMX是以65mm膠卷水平捲動拍攝(類似35mm/135相機),IMAX放映拷貝才是70mm的。70mm的放映拷貝又分為15/70、10/70、8/70、5/70四種規格。黑暗騎士 的IMAX版採用15/70格式,即膠卷以水平方向15格齒孔為一格畫面。10/70即膠卷以垂直方向10格齒孔為一格畫面,畫面接近方形。8/70即膠卷以垂直方向8格齒孔為一格畫面,畫面為4:3。5/70即膠卷以垂直方向5格齒孔為一格畫面,畫面為2.2:1,也是傳統70mm戲院所使用的規格。

由於多廳式戲院興起,象徵頂級觀影享受的70mm戲院式微,IMAX漸漸轉型加入商業電影放映後,70mm戲院完全為IMAX戲院取代。不論是傳統70mm,或是IMAX,又都在Large Format Cinema的範疇下。Large Format一般指得是放映拷貝,但IMAX更以放映銀幕最大可達36公尺寛25公尺高帶給觀影者全然不同的體驗。

2002年9月,IMAX重映"阿波羅13"(1995)IMAX版,正式邁入放映商業長片的行例。隨後,好萊塢年度大片,大多會推出IMAX版,並在片名加上"The IMAX Experience"的副標以示區別。IMAX分別於2003年推出IMAX MPX影廳,2008年IMAX Digital影廳;但仍以傳統IMAX(超大銀幕)影廳最具視覺震撼力。

過去,一般電影皆以35mm膠卷拍攝,再放大(blow up)沖印成70mm放映拷貝。黑暗騎士 主要以35mm膠卷拍攝外,還以IMAX攝影機(65mm)拍攝了許多場景;IMAX攝影機獨特之處在於拍攝底片(negative)水平捲動,致使單格底片曝光面積是35mm影片單格曝光面積的10倍。換言之,以IMAX攝影機拍攝的畫面,其細膩度遠遠超過35mm,更適於在IMAX超大銀幕上表現。

黑暗騎士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其實在 開戰時刻 就曾想過,用IMAX攝影機進行拍攝。只是礙於成本與技術經驗考量,最後打消念頭。由於 開戰時刻 票房亮眼,加之攝影導演Wally Pfister與克里斯多福諾蘭已經在自家後院試拍一些片段,黑暗騎士 終於讓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一償夙願。黑暗騎士 在商業電影攝影技術上的創新,由2008 年7月份「美國攝影師」月刊當期絕版可見。「美國攝影師」月刊由"美國攝影師協會"(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s)編輯發行,每期以一部電影為專題,2008年7月份即是以 黑暗騎士 為專題。

黑暗騎士 名留影史,不是因為票房,也不是因為影片內涵,而是技術,一種技術上的創意。反思國內,近年來 文化創意產業 不絕於耳,尤其是 創意 更是一再掛於嘴邊。但是,我們所說的創意,常常只是在故事或是形式上的創意。這類型的創意是普世的,大家都有的,就像運動奇才,人口多相對奇才多。

個人認為,只有技術創意或是產業創意,才能開發出長遠的路。好比,IMAX原創於加拿大,獨步全球已近半個世紀。現又有克里斯多福諾蘭,開了"黑暗騎士"這樣的濫觴。好萊塢勢必會往這個方向發展,變形金鋼-復仇之戰 已經隨之在後。繼之數位電影攝影機的運用逐漸普及,35mm拍攝的電影將只會是B咖,全片以IMAX攝影機拍攝才會是A咖級。而一切皆始自 黑暗騎士。

美國有發行4:3版 黑暗騎士,剛好可以用來印證IMAX攝影機拍攝的段落

黑暗騎士 是以35mm anamorphic拍攝35mm部分,所以可推論DVD中4:3畫面應該皆是以65mm拍攝。以下僅例舉兩張圖(3rd, 7th),說明35mm所拍攝片段是以裁切方式截取4:3畫面(寬銀幕畫面左右多於4:3畫面)。其餘皆是4:3畫面(65mm拍攝),上下多於寬銀幕畫面。全片共約44個段落是以IMAX攝影機拍攝。